一個書店店員

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──安娜‧卡列尼娜

最近看了1948年費雯麗(VivienLeigh)主演以及2012年綺拉·奈特莉(Keira Knightley)主演的兩個版本,前者忠於原著,後者以舞台劇手法挑戰寫實主義經典,可說是各有千秋。


先說說女神費雯麗的版本,人物關係條理分明,敘事角度也較為平實,尤其是費雯麗飾演的安娜‧卡列尼娜,從起初冷靜自持到最終為愛猜疑,自殺前醒悟了她的愛何其自私,在在演繹出一個不惜踰越禮教為愛焚身的不貞女子。



不過1948版的電影為求劇情完整,每個段落都平均分配表現空間的結果就是平鋪直敘,不怎麼存在特別令人深刻的畫面,相較之下,這反倒是2012版的優異之處:曾導過《傲慢與偏見》和《贖罪》的導演喬‧萊特(Joe Wright)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效果是什麼,他濃縮了托爾斯泰譯成中文後足足有六十萬字的篇幅,將1860年代的俄國塑造成華美難掩破敗的劇院,上演一齣令人目眩神迷的愛欲交織。


令人最為印象深刻的場景莫過於安娜和渥倫斯基跳的第一支舞,舞步所到之處眾人皆為他們靜止、甚至消失,只因他們眼中僅存在彼此,不得不說2012版的電影中,眼神和肢體、尤其是人物的手部接觸格外精緻絕倫,當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手臂交錯、手腕輕貼與手指交纏,夾雜著旁觀者的審視和竊竊私語,悖德之情便滿溢而出,不言而喻。


然而2012版的弱點也正好呼應1948版的強項,戲劇化的副作用導致裘德洛(Jude Law)所飾演的丈夫戲份大減,角色力度因此變得薄弱,不似1948版拉爾夫‧理查德森(Ralph Richardson)飾演的卡列寧,鎮日為俄國獻身忙於公務,稱他與安娜的婚姻為義務,絲毫無法理解妻子所追求的激情為何物,精確詮釋出在那社會正逢轉型的1860年代,愛情於人們而言如上個世紀的古老遺物。


兩個版本談不上孰優孰劣,至少兩者都沒像葛麗泰·嘉寶(Greta Garbo)主演的1935版那般過分浪漫唯美,雖說1948版由基隆‧摩爾(Kieron Moore)所飾的渥倫斯基評價不佳,托爾斯泰化身的角色康斯坦丁‧列文毫無表現餘地,而2012版的藝術化劇情對於沒讀過原著的觀眾會造成些許困擾,但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手法都很值得一看,當然,若是願意挑戰那厚度足以砸死人的長篇鉅作,還是最推薦托爾斯泰的原作就是了。

p.s.不得不說2012版的渥倫斯基十分美味(?)是由復仇者聯盟的快銀小哥Aaron Johnson擔綱演出,比傻瓜摩爾好上不只一點

评论

热度(112)